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写道

且狗能发愤自立

则家孰可读书

即旷野之地

热闹之场

亦可读书

父心则室

皆可读书

狗不能发愤自立

则家孰不宜读书

即清静之乡

神仙之境

皆不能读书

父心则地

何必择食

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说的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如果真的要发愤自立

那么不要说家属可以读书

就算是荒郊野外

热闹场所也可以读书

背柴放牧

都是一样可以读书的

但是如果不能够发愤自立

那么不要说家属读不了书

就算是清净的地方

神仙一样的环境

都不适合读书

何必要选择地方

何必要选择时间呢

只需要问自己

自立的志向是不是真的

曾国藩家书中一直劝弟教儿

励志向学

可见他非常重视励志对一个人人生的重大影响

他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对子

不为圣贤

便为禽兽

不为圣贤

便问耕耘

他把当圣贤视为自己最大的目标

因为圣贤在中国人的概念中

是圣人和贤人的合称

那是品德高尚

才智超凡的完人

所以中国历史上能够称得上圣人和贤人的人屈指可数

在他看来

无论帝王将相

无论圣贤豪杰

各自都有各自的志向

只要你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那就好了

莫问收获

只问耕耘

重点在耕耘两个字上

可见曾国藩志向之大

曾国藩从刚开始走上科举之路

到后来平定了太平天国

直至做到直隶总督

不同阶段

他都有自己的志向

在一次秀才考试中

曾国藩取得第七名的好成绩

为此他十分高兴

于是为自己取了笛生这个名号

希望自己能够借助这一好成绩蒸蒸日上

从表面意思看

敌者

取敌其咎

染之污也

而生者

则采用了明朝袁了凡的话

以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今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也就是说

我今后所做的事情

就仿佛我要重生一样

这可以说是他立下了一个非常大的志向

随着人生的不断向前

曾国藩在道光十二年参加乡乡献学考试时

却被学台亮了红牌

认为他文理不通

后来再次应试

他也仅得了一个背榜

即秀才的最后一名

这对于一向不服输的曾国藩来说

简直是奇耻大辱

于是他告别家乡

进入省城

就读于当时极负盛名的岳麓书院

在岳麓书院

他勤学苦读

每次考试都力争第一

后来参加省城乡试时

终于不负众望

考中举人

后来又考中了进士

在进士及第之后

他又立下了更加宏大的志向

由此看来

曾国藩这样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

一路走来

受到了很多挫折

真不容易

可以说

当年的励志正是曾国藩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每当他在科举路上遇到困难时

人们总能看到他为此立下志向

并付出努鼓励这样一个过程

古往今来

仁人志士无不将励志看作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并把它作为排除万难

驶向理想彼岸的原动力

古今追惜

古人励志的勇气与精神毅力

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现在

我们拥有广阔的眼界

悠久的传统历史积淀

更该立下教古人更为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成为一个社会的栋梁之才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