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传 097回 分封诸侯为宗室,实行郡县可传承-文本歌词

李斯传 097回 分封诸侯为宗室,实行郡县可传承-文本歌词

发行日期:

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书接上文

王宛请求分封诸侯的观点

得到了在座秦宗室的热烈响应

因为这是符合他们利益的

从宗室亲属关系来看

嬴政如果实行分封制

能分到赵

齐 楚

魏等大国的

自然是嬴政的儿子们

但除这些大国之外的诸国

如燕 韩 魏 吴

越等国

则是宗室们的盘中餐

而且其中的楚国疆域特别广

嬴政不可能指分封义子与楚国

很有可能将楚国细分成若干个诸侯国

这就给了宗室们分封肥地的机会

而以李斯为代表的外来人才

自然拥护的是郡县制

秦国上层粮仓储集团对于这个不符合他们利益的郡县制深恶痛绝

后人多为郡县制始于嬴政及李斯

实则不然

根据清代学者赵毅在该于从考中的考证

秦国是最早在地方设置县的

但最早设置比县高一级的郡的是魏国

时间是公元前三二八年魏制上郡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

郡县制较之分封制

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这标志着中央政权对地方实行了垂直式管理

而不是分封制的间接管理

甚至可以说

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历经风雨能传承到现在

郡县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郡县制

任由各朝分封

华夏文明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

而是各自为政

最终只能发展成欧洲式的小国城邦

任何一种政治措施的出台

势必会有利于一部分人

而不利于另一部分人

郡县制的出现

对于各国宗室集团自然是不利的

这将意味着宗师们不再享受分封在各地的万方供奉的权利

只能得到一些钱米物资糊口

自然不如分封封光

秦国在惠文王时

就对地方普遍实行郡县制

派出得力官员主政一方

直接听命于中央政权

宗师们不实行分封

秦国也并非没有实行过分封制

惠文王灭蜀后

并没有直接实行郡县制

而是封公子嬴通于蜀

但三年后

嬴通为蜀相状所杀

随后的两任嬴氏蜀军但是死在政治猜几下

昭襄王嬴稷这才决定废除分封

改制蜀国为郡

封宗室与属

对秦国最高层来说

具有明显的实验性质

但结果却证明

分封制最大的问题在于政治上的不稳定

无非是在地方又建立一个微型的中央政权

上层的权力斗争一旦激化

就会影响到地方上的稳定

而郡县制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这应该是秦国最高层决定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原因之一

对于秦国宗室们的政治诉求

李斯自然是知道的

但是李斯以及站在李斯背后的外来政治精英集团

是绝对不能接受分封制的

因为这将直接损害到他们的政治利益

如果秦国最终在六国疆土上实行分封制

那么李斯这些外来政治精英来秦国发展

将完全失去了意义

李斯等人离开养育他们的所在国

来秦谋生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六国人才引进机制的僵化

阶层固化严重

李斯们在六国政坛上没有上升的空间

只能复秦发展

而导致六国人才引进机制的僵化

可以说

实行了近千年的分封制

在其中起到了非常恶劣的作用

李斯所考虑的是

如果实行分封制

那么六国疆域将会细分成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国

秦国大大小小的宗室

都会成为新的诸侯

而这些封国疆域相对狭小的诸侯

在其内部就不会再有实行郡县制的必要

而不实行郡县制

大批出身社会底层的政治精英

就失去了进阶的出路

他们想要出人头地

只能寄希望于诸侯的慧眼识珠

或是一些完全不靠谱的狗屎运

换言之

一旦分封新诸侯

出身底层的高端人才

就成了奴隶市场中等待买主的奴隶

新诸侯可以随意挑选自己满意的人才奴隶

而这种被选中的几率

不会大过百分之一

郡县制对底层的人才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他满足了大量出身底层的人才工作需要

比如像李斯这样的一流人才

直接入中央核心决策层

次一级的则进入中央各部委

再次一级的任职于郡

再次一级的便任职于县

这些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

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

更为关键的是

郡县制下的人才机制是流动的

因为中央对郡县制实行垂直管理

即使县一级的人才

也在中央的直接观察范围内

如果中央决策层认为此人大可用

可以上调至郡

至中央各部委

乃至像李斯那样直接决策军国大事

可如果分封新诸侯

底层出身的人才就只能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新诸侯的咸鱼上

即使新的银姓诸侯国之间允许人才跨国流动

也不过是从东边的奴隶市场跳到西边的奴隶市场

纵观春秋战国五百年的人才流动时

这种希望是极不靠谱的

所以

站在李斯以及李斯身后的凤凰男精英集团的立场上

他们绝对不会希望新瓶装旧酒的分封制还魂回朝

李斯准备毫不留情的对往婉落后于时代的复古思潮进行强硬的反击

他是如何反击的

这场利益的争论赛

又究竟是哪一方获胜了呢

咱们下回再说